為了承擔教育『使命』,使基督精神和中華文化的瑰麗精髓得以融會和生根植基,達成最終的『憧憬』,香港的天主教辦學團體必須從檢討教育制度和改革課程開始,提供健康的校園生活,發展牧民工作及為新來港人士提供服務。教區、堂區和學校之間應有緊密聯繫。此外,應給予前線的教育工作者所需的培育,俾上下一心為新一代的成長而努力。其中應以設立天主教大學及社區學院為新紀元的重要任務。
-
- 教育使命
- 天主教教育的主要使命是:以基督為整個教育事業的根基,致力介紹福音啟示的基督博愛精神和中華文化的瑰麗精髓,藉以指導生活取向和協助青少年及學生培育智慧、修身養性、追求真理、印證價值,並發展成為崇尚人文價值、身心與靈性健康、富同情心、履行公民責任、能獨立思考、明辨是非、有道德勇氣及自力創新的人。
- 以上述使命為天主教學校及教育工作者全力以赴的宗旨,並以之作為每年評估的基礎。
- 教育制度和課程
- 教育制度的檢討:
教區應發展由幼稚園、小學、中學、社區學院以至大學的完整學制,推行共同的理想,使課程更能銜接。
- 改革課程推行全人教育:
全人的教育應包括靈、德、智、體、群、美六育。為了讓學生可以有更多時間接受全人教育,學校應作適當的課程剪裁和綜合,為了配合全人教育的推行,學校應採用多元化評估。除智育評估外,也設靈、德、體、群和美育等非學科評估。教區開辦的幼稚園應盡量接受/申請政府的資助,例如:優質教育基金,用以改善幼兒教育。在設計課程時,學校要考慮幼童的心智、肌肉發展。
- 宗教及倫理課程:(16)
教區應製訂教理及倫理教學進程指引,製作生活化及現代化的教材,幫助青少年建立積極及充滿愛的人生觀,引導他們以基督及其完美人格作為典範,亦即以效法基督的博愛和服務精神作為自己追求臻於至善境界的無窮動力。同時應多以日常生活經驗引起青年人思索生命價值的問題,從而找到人生的路向,培養健康的價值觀。對社會問題,如單親家庭、新移民、經濟掛帥、物質主義、色情和暴力等,應以倫理觀念及基督的愛探究問題。此外,還應向學生推介優良和富有啟發性的宗教書籍,使他們有機會接觸主耶穌,體驗祂的愛。
宗教課程應包括正規和非正規課程,以貫串各學科和各種活動。宗教的幅度不應停留在經驗或思想的層面,更應深入到生命意識和價值觀的層面。為了達到以上的幅度,天主教學校應組成宗教組或校本價值組,把宗教教育提昇至學校的使命和工作重點的層次。倫理課程應協助學生崇尚人類尊嚴及基本權利、誠實、公平、正義、守原則、捨己為人、孝順父母、尊重生命、勤勞、節儉、和諧、和平、和好、包容;關注及認識弱勢社群的需要,培育學生為有需要人士服務的精神,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及公民責任感,和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意識。宗教倫理課程內容和傳授方式,要適合各級的程度,包括人文倫理、福音精神、教會禮儀意義、信仰社會價值、高科技發展和傳播媒體的關係等。而在談及天主教教會的價值觀時,多引用中國傳統的觀念作對比好能與香港人『根』之所在的中華文化產生聯繫。當務之急是編寫適合各班級使用的宗教及倫理課本及介紹有關參考資料。只要以活潑合時的手法編寫,必受學生歡迎,同時可收傳福音之效。
- 信仰與文化:(17)
在1999年舉行的亞洲主教會議強調『福音和文化之間的分割是我們時代的悲劇,深深衝擊著福音傳播與文化』。天主教所傳播訊息是愛主愛人,對各民族敬天愛人的文化都應愛護。
由於一個民族的文化和語文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學校應加強學生對中國語文的學習和對中華文化的了解。母語教學能使更多學生理解及學習得更好,因此應致力協助消除公眾對採用母語教學的錯誤觀念,而明瞭母語教育的作用及意義。由於香港的國際經濟及文化地位,各行各業對中英雙語的水平都有極高的要求。所以天主教學校除應主動推廣中國語文及文化外,同時也應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為了發揚中華文化,課程應包括中國文學作品及古代文獻精選,讓學生認識和認同祖國源遠流長的優良文化。協助學生欣賞及實踐中國傳統道德的特點及訓諭,例如孝順父母、忠厚誠信、仁愛和平、尊師重道、好學不倦、勤儉自持、見義勇為、愛惜生命、尊敬耆老、中庸之道、內聖外王、四海之內皆兄弟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另也應向學生廣泛介紹成為通俗智慧的中國諺語;這些諺語經歷代流傳而成為萬人交誦的嘉言,影響了一般人的生活取向和處事態度,堪稱中華文化瑰寶之一。把中國文學作品、古代文獻精選及中國諺語嘉言納入課程的目的,一方面是協助學生體會和認同自己『根』的所在,另一方面是要他們汲取其內涵精髓,用行動實踐於日常生活中 。
文化修養是教育重要的一環,包括培養高尚情趣及審美能力,不祇懂得欣賞文學,也懂得欣賞江山美景、琴棋書畫、建築彫刻、庭園園藝、戲劇歌舞等。
天主教學校需要深入了解現代青年的文化,從而給予有效的引導及進行福傳。因為天主教學校無論如何努力,也不能防止社會上不良風氣、潮流和文化的入侵,所以要從先知和僕人的角度批判時弊,還要建立健康的文化潮流讓學生選擇,倒過來領導文化潮流。其中天主教的福音精神和中華文化的文明寶庫有互相輝映的效用,學校應該融合兩者,使之相得益彰,從而對香港青年發揮更大的福傳及牧靈效應。
- 養生之道:
學校應加強體育活動及攝生之道的培育,協助學生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指導他們對工作、消閒和休息時間作適當分配,培養有益身心的消遣和嗜好,懂得鬆弛神經、減輕和化解心理壓力,並對飲食衛生、營養、生理及心理健康有充份認識;務使學生發展成為身心健康、精神奕奕和活力充沛的人,凡事積極進取,勇於面對挑戰。
- 啟發式的教學方法:
學校應廣泛推行啟發式的教學方法,訓練學生觀察、想像、推理及辨別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啟迪及培養學生自動自發的治學興趣和自力創新的能力,養成終身好學不倦的習慣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在講授各項課程時,應藉福音的光照,使各方面的知識得以融會貫通,並引導學生認識一切知識的永恒泉源 — 造物天主。(18)
- 教育制度的檢討:
- 校園生活
- 將校園發展成一個充滿宗教氣氛的環境:(19)
天主教教育應致力為學生提供健康正確的人生觀、生態觀、宇宙觀,尤其是介紹福音精神和中國文化的優點。學校的宗教氣氛是需要全校教職員工的參與和塑造,不能割裂地由單一學科的教師負責。
天主教學校校園內應有適當的佈置,使師生及訪客均能體會學校的宗教氣氛。因此,學校應在校內裝置主保聖像、十字架、聖經金句等,作為信仰的標記。同時,校方亦應盡量設立小聖堂或祈禱室,提供清靜的場所給師生作祈禱及靜思之用。校方應在圖書館設宗教書籍欄,放置宗教書籍及教會刊物,使師生們能有機會認識及增進信仰。
- 積極發展宗教活動:(20)
天主教學校應活在天主的降福及恩寵中,因此每天的校園生活應以祈禱開始及完成。校方應為學生提供靈活多元化的方式作早禱及課後祈禱,使師生們經驗到信仰與生活的息息相關。學校除聖經、倫理課外,應騰出專用時空作宗教活動,按不同的禮儀節令安排聖道禮儀、感恩祭、佈道會、信仰生活營、退省等活動。如有可能亦應發展宗教藝術 (如:聖歌、福音劇、禮儀舞、繪畫、壁報、寫作)的比賽或欣賞,以加強師生們對天主教會及基督信仰的認識和實踐。同時,應組織天主教同學會、天主教教職員會,以增強天主教同學及教職員間的聯繫。
各學校應為天主教學生及教職員設週年活動日,邀請合適的神師指導,培養天主教學生及教職員的信仰生活及靈性發展。
為提高學生及教職員的興趣及符合他們的需要,在策劃各項宗教活動時,應邀請他們參加計劃及籌備工作。
- 提供豐盛的課外活動:
學校應盡力提供各類課外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學生時代是建立理想和發展潛能的最寶貴時刻,使他們在探索和參與中認識自己的天賦才能和興趣,並培育合羣態度、民主素養、道德醒覺和靈性成長。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也是學生學習自治的好地方。學生會的功能除了舉辦活動和賽事外,更要學習治理學生的福利、收集民意、綜合意見、向校方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
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潛能及長處,幫助他們關心同學、學校及社會,欣然對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
- 將校園發展成一個充滿宗教氣氛的環境:(19)
- 學校牧民工作
- 校牧及牧民助理
每所學校應善用資源,聘請專業人士負責校內的牧民工作,例如:神職人員、修士、修女或牧民助理等。他們可協助培育學生的宗教信仰、開設慕道班、組織信仰小團體,組織研讀聖經班,為全校舉辦宗教禮儀或祈禱聚會,更可定期和各級學生聚會,探討人生、信仰、聖召等問題;也可作個別或小組靈性輔導。校牧也可以協助培育校長和教職員的牧民熱忱。
牧民助理可以協調學校及堂區的牧民工作。學校宜聘請青年教友擔任此職,因為青年對學生的感染力會較強。
教區應成立「學校牧靈小組」專責研究推行「一校一牧」的可行性,發展、培訓和支援等問題,並對現行的學校牧民工作提供指導和支援。
- 輔導學生 學校應該動員全體教師按其職能從事學生輔導工作,鼓勵教師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抱著謙遜心態設法了解他們的需要和期望,並發揮愛心和運用智慧;用朋友的心態和口吻去輔導他們,幫助他們解決學業、生活和交友上所遇到的問題。
- 培養學生的服務精神 學校應鼓勵每一個學生定期做一些義務工作,藉以養成習慣,以關懷和捨己為人的心態,為同學及為需要幫助的人慷慨服務。例如,小學低年級學生可以輪流當值日生,負責在課室或校園維持秩序和做清潔工作。小學高年級學生及中學生校內除了值日生外,可以經老師安排協助低年級學生的學業,或由學校安排到校外做探訪及其他義務工作。同時,校方應訂立服務的指標,以收如期之效。鼓勵學生做義工不單可以讓學生身體力行基督的博愛和服務精神,還有塑造良好風氣和正面積極文化的意義。在和學生作反省時,應檢討服務的效能和局限,從而檢討制度上的問題。
- 家庭生活教育
家庭和社會對青少年的影響,往往比學校的影響更大。問題學生多生長於問題家庭中,如單親、父母離異或缺乏父母照顧的家庭。為了協助這些學生從宗教信仰倫理價值觀汲取力量,以積極態度面對問題,天主教教區出版了『愛與生命』教育系列,對於婚姻的意義、家庭生活的真諦、貞潔的德行、性教育、人際關係和生命的意義提供了家庭生活教育的素材和教學方法。使學生在面對約會、婚前性行為、同居和婚姻破裂等問題時,有正確的原則。
這些教材是由老師們自己編寫,經過試教和修訂後才印行的。建議學校鼓勵各科老師致力把這些教材的內容融入有關科目的領域。並透過先進科技,把「愛與生命」教育系列加以推廣。學校對學生的教育也可以影響家長,使他們吸收到正面的訊息及價值觀,從而產生積極的改變。學校更可透過家長教師會推行研討會、經驗分享會和專題學習班等提供教育子女的原理和實踐方法使他們為輔導學生的有效和穩定的教育工作夥伴。
在推行性教育時,應首選公教婚姻輔導會或明愛家庭服務部所提供的講座、活動和支援,以保障向學生介紹的訊息和天主教的信仰配合。
家庭與學校欲善盡教育兒童的職責,應該抱著謙遜心態,設法了解孩子從幼兒到少年和青年各階段的需要和期望,並發揮愛心和運用智慧給予適當的幫助。學校應多些舉辦簡介會,讓家長了解幼稚園的辦學宗旨、教學原則、方法和課程。校長和老師要清楚向家長解釋有關課程和教學設計的目的,並提供一些能幫助他們教導子女學習的方法。家庭與學校必須在這神聖教育工作中互相攜手,彼此扶持。因此,家長與教師應該時常接觸,交換意見。
家長教師會是增進家庭與學校間聯繫渠道之一。校園通訊、教師在學生成績單上的評語、訪問學生家庭、約見家長、家長日和迎新日等,都有助促進家長與教師間的合作。
- 校牧及牧民助理
- 學校與教區和堂區的聯繫
- 教區方面:
教區應加強關注各青年及教育機構 (教育事務處、青年牧民委員會、教區教教理委員會) 之間的溝通及聯繫,讓他們更有效地協助推行全人教育。加強教區教育事務處功能作統籌天主學校的溝通和合作的角色,有效地運用各學校的資源( 包括人力、物力;硬件、軟件);關心及積極回應政府有關教育的政策;同時促使所有天主教學校同心、同德、同行的夥伴關係,為共同目標而努力。另一方面,組織各校校長、教職員或宗教科老師等座談會或講座交流彼此的心得,以便捨短取長,共同進步。
教區學校和修會學校之間應加強溝通,找出共同的目標,互相支持,舉辦一些全港天主教學校的大型宗教活動(如1998年傳教節舉行的『風之旅』),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同時,每間學校也可因應自己的特殊性和條件,發展本身的長處,為學生的最大益處而服務。
建議成立一個聯繫組織( 類似天主教大專聯會),負責協助學校天主教青年團體的發展和宗教活動的推行,可以由青委或學青負責。亦可以地區為基礎( 如屬於同一總鐸區範圍內的學校),安排校牧、青少年慕道班、老師及學生的靈修活動及輔導工作。亦可安排地區性的天主教同學會幹事及顧問交流會,讓他們合作舉行聯校活動。
天主教組織如明愛可提供家庭主婦一些親子課程,讓他們了解子女的生活文化,使代溝減少。
- 堂區方面:
堂區牧民議會至少每年一次,召開社區性的擴大會議或座談會,邀請區內的教會機構(學校、社區中心、醫院等) 派代表出席,加強溝通,商討合作。範圍可包括提供場地聚集及照顧青年,發展注重青年健全成長的青年中心,為整社區提供服務。
堂區也可延長場地開放時間供學生作自修和文娛活動之用,加強與社區的聯繫,與青少年建立關係。
鼓勵堂區為區內幼稚園和小學舉辦主日學,使信仰培育由小就開始。兒童的宗教培育及慕道,應由堂區及學校互相配合。務使小朋友與教會大家庭建立密切關係。堂區可邀請負責宗教培育的老師到堂區支援學生的培育工作。
堂區可與明愛合作,善用資源以舉辦一些休閒、興趣課程,使參與者舒緩生活壓力,例如:識字社交班,幫助長者能善於與人相處。
- 學校方面:
所有天主教學校,包括修會、教區及明愛主辦的學校,都應該與教區及堂區保持聯繫,加強溝通,互相支持。學校除了支持和宣傳堂區的重要活動外,亦應該鼓勵學生參加教區和鄰近堂區的活動,例如參觀主教座堂及其他聖堂,參加所屬堂區的禮儀、主日學及活動。透過舉辦活動,讓學生有機會幫助堂區的長者和小朋友。
天主教學校可設立慕道班,邀請家長或熱心教友以義務方式協助學校牧民工作。亦可向所屬堂區尋求協助或轉介,讓堂區跟進學生領洗後的信仰生活及禮儀生活,以免學生畢業後,信仰亦隨之結束。
- 教區方面:
- 教育工作者的培育
為了承擔教育使命,香港的天主教辦學團體必須塑造活潑的宗教氣氛、致力發掘人才、培育屬靈的領袖和深化師資培訓。學校的決策和高級行政人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履行天主教辦學宗旨,將之成為學校的核心價值。天主教學校 (包括中學、小學和幼稚園)應給予校長及天主教教職員工更多宗教培育;明確要求全體教師、文員和工友認同及遵循天主教辦學宗旨,並尊重教會的立場。
- 目標: 辦學團體更要有一個培訓機制讓全體教育同工汲取天主教教育精神,實踐天主教的辦學宗旨。辦學團體也應該盡量提供給教育工作者所需的環境及支持,使他們認同和實踐基督的愛,奉福音訓諭為思想、意志及行為的指引,認識到教育工作是基督特別的召叫,富有使命感去履行他們的工作,促使人的本性在基督內更新及聖化,朝向人的全面及整體發展,使天國早日臨現人間。
- 培育:
天主教教育工作者應具備有深度的信仰生活,以言以行推動福傳。天主教老師更應分擔牧民的工作。校內所有文員及工友應保持良好的服務態度。
為了能夠積極推行宗教教育,天主教學校的校監、校長應當由熱心宗教教育的神職人員、修士、修女或教友擔任。宗教科、聖經科、倫理科應由有志於福傳和具有本科學養及培訓的天主教教師任教。
- 教區與學校可給予教職員工所需的培訓及支援:
天主教教育工作者應對信仰生活有經驗及接受訓練,以便主持福傳的活動。因此,學校應鼓勵和資助他們持續進修宗教、聖經、倫理、教義、牧民等神學課程。而教區內的教理中心、聖經學院、神哲學院等機構應多開辦短期、學年或學分制的神、哲學課程或教理講授課程以配合需要。另應讓老師按興趣於初階至大學學位之間選讀配合其需要的課程。
在可能範圍更要減輕宗教倫理科老師的授課節數,減輕天主教老師的非教學工作,讓他們能關心及照顧學生一般及靈性的需要,及使他們能照顧宗教課外活動。
校方對於天主教教職員工,應加強他們在校內工作的使命感,強調他們除了一般的工作外,亦應負起傳揚福音的責任。因此,學校應關心校內教職員工的身心健康,並讓他們獲得靈性發展及培育的機會,使他們能以基督精神,融入教學、行政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好讓他們的好表樣對學生發揮潛移默化作用,學校應為天主教教職員工提供定期的靈修活動,包括:週年退省、信仰小團體聚會(應在校內建立天主教教職員工的信仰小團體)、聖經分享聚會等。為能達到在主內互助互愛、彼此支持,學校亦可邀請非天主教教職員工參加,以達傳揚福音之效。
- 設立社區學院及天主教大學
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處於人口十二億而連一所天主教大學都沒有的中國大陸的邊緣,教區應實踐『天主教教育宣言』的精神,把香港視為關鍵性地點,盡早設立天主教大學。
為響應香港社會的終身學習運動,從速開辦社區學院,提供進修機會,並採取靈活收生辦法,為青年學子和就業人士廣設校外課程,包括神學、哲學、中國文化、心理衛生、音樂、繪畫、戲劇、書法、寫作、藝術欣賞等,籍以豐富信友及一般人士的靈性及文化生活。
香港環境不斷變化,中西文化匯聚及科技發展導致人們思想及行為轉變,教區應在明愛徐誠斌學院和聖神修院神哲學院已奠定的基礎上,致力發展一所天主教大學,以培育具基督博愛及服務精神的人士為宗旨,非但為信友提供完整的信仰培育,為天主教學校訓練優良師資,也負起向香港及整個中國的知識份子傳揚福音的重任。
天主教大學固然協助基督徒學生加深對基督的信仰,並以基督訓諭作為生活南針,同時也協助非基督徒學生培育崇高的精神價值和生活理想。在尊重信仰自由的原則下,天主教大學絕不勉強任何學生信奉天主教,但其所提供的教育,可在品性薰陶和人格培育上,幫助學生擺脫狹隘的個人主義,伸展視野,擴闊胸懷。訓練學生看得廣一些,遠一些,在重大事情上從個人和整個社會、整個人類的更豐盛的人生和更長遠的幸福著眼,培育具有基督博愛精神及強烈社會意識的人才。
身教比言教更為重要。所以,天主教大學應邀請神父、修士、修女和熱心教友擔任教職、行政和學生事務,以捨己為人的奉獻精神和侍奉基督的熱忱,潛移默化地教導學生。
天主教大學另一項重要任務是使天主教的做人道理與中華文化裡的做人道理融會貫通,相得益彰。天主教大學重點學科的神學、哲學(學系及研究所)應致力尋求天主教文化和中華文化的共融,從 而闡釋和傳揚福音;也應致力尋求中國傳統道德自我轉化之道,使之能重振生機活力,在現代社會裡發揮教化功能。
- 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