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懼怕死亡 使我們變得軟弱!
他們就彼此說:「當他在路上與我們談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是火熱的嗎?」(路24:32)
復活節是基督的教會慶祝生命戰勝死亡、光明穿透黑暗、修和拉近分歧、希望取代絕望的時期。然而,面對著如今日益自我中心、咄咄逼人的專橫文化,人們要保持希望,已經變得太奢侈、太難達到了。
在撰寫這文章時,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了針對全球各國和地區不同的關稅方案。全球情緒變得黯淡、擔憂和悲觀。人們愈來愈擔心全球經濟可能出現衰退。這跟困擾全球的區域戰爭、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自然災害可能同時出現。至於那些經濟條件差、國際或社會地位低微的人民,永遠是最受苦的一群。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多年來建立的所謂「國際社會」究竟發生了甚麼變故?公認的世界秩序在不同程度上支持著我們在商業、金融、跨境流動、國際社會政治事務等領域的運作,如今這些秩序又何去何從?然而,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國際條約和慣例,看似在我們眼前逐漸瓦解,同一時間又看不到任何可替代的世界秩序,能夠重建人們的信心。
我們留意到出現了根本性的改變,但面對這些改變時卻感到無助。我們能否影響國際情緒的演變軌跡?還是, 我們必須扮演坐以待斃的角色,任人宰割?
耶穌基督,世界的救主和歷史的主宰,為我們眾人而死,無論基督徒與否。「至於我,當我從地上被舉起來時,便要吸引眾人來歸向我。」( 若12:32)然而,當耶穌在十字架上受難之後,這福音卻不被全部門徒所接受。許多人視耶穌會帶來個人風險而逃走。當耶穌被釘十字架後,一切關乎他的盼望與計劃,都變得毫無意義。
但有關他死而復活、那最不可能的報道,卻徹底地改變了整個敍述。那原本無意義的變成了有意義。原本無希望的變成了有希望。死亡的惡臭變成了復活的芬芳。看似是絕對和最終的事情,其實是等待上主生命之光介入前的黑暗時期。光明告訴世人,黑暗永遠不是絕對的,邪惡和死亡不會得意到最後。因此,為我們和世界來說,最重要的是,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不要失去希望。
當我們內心有了希望之光,便可確信,大家團結起來時便可帶來改變。就像那些沮喪的耶穌跟隨者,當他們徹底失望地離開耶路撒冷時,卻與復活的基督相遇,之後他們便懷著新得來的希望返回他們的團體當中,為基督的復活作證(參路 24:13-35)。他們帶著由復活而來的希望, 幫助建立自己的團體。
在當前處境,人們開始失去希望,這轉變的速度驚人,對於奮力保持積極態度的我們又有甚麼意義?讓人憂愁的變化看來是不可避免的,而我們不知曉的新世界秩序似乎在形成的過程之中。
然而,因著基督復活的緣故,死亡成為了人類通往榮耀永生的門徑。我們可以繼續對那創造萬有生命的生命、對那在最黑暗時刻仍陪伴著我們的大愛抱持希望。因為上主就是那生命與大愛。我們相信,死亡與轉變都是引領我們走向更嶄新、更遼闊視野的門徑。
在死亡這邪惡的終極武器前,我們千萬不要失去希望。如果我們任由自己在邪惡的鬧劇下失去希望,死亡便成為我們的終局。但基督的復活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現實—當中充滿了希望和令人振奮的無盡可能,帶領我們走向生命。我們可選擇走上那一條路:死亡或復活。要相信希望的集體力量和人的意志力,也要相信我們作為全球公民的聯合行動,我們不僅僅是各自國家的愛國者。
生命與大愛的上主常與我們同在、啟迪我們、賦予我們力量,為了上善與更好的生命而同心合意,特別是為了那些最末後無靠、最失落無救和最卑微無助的人們。
最後,東西方的基督教會今年都在同一天慶祝復活節,這是慶祝我們共同傳承的最好機會。祝大家在這 2025 年以至往後的年月,都有一個蒙福而充滿希望的復活節!基督的確復活了,亞肋路亞!
+ 周守仁樞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