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ition Statement on Gender Recognition
  • Position Statement on Gender Recognition

    CATHOLIC DIOCESE OF HONG KONG POSITION STATEMENT ON GENDER RECOGNITION The Basic Stance In view of the growing advocacy of the transgender ideology, the Catholic Diocese of Hong Kong wishes to clearly state its position in line with the teaching of the Catholic Church. The Diocese has explicitly stated, in its response to the Gender […]

  • 1. The Meaning of the Universal Right to an Education

    All men of every race, condition and age, since they enjoy the dignity of a human being, have an inalienable right to an education(5) that is in keeping with their ultimate goal,(6) their ability, their sex, and the culture and tradition of their country, and also in harmony with their fratern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peoples […]

  • I. The Catholic School And The Salvific Mission Of The Church

    The Salvific Mission of the Church  5. In the fulness of time, in His mysterious plan of love, God the Father sent His only Son to begin the Kingdom of God on earth and bring about the spiritual rebirth of mankind. To continue His work of salvation, Jesus Christ founded the Church as a visible […]

  • Message for Lent 2018

    “Because of the increase of inquity, the love of many will grow cold” (Mt 24:12) Dear Brothers and Sisters, Once again, the Pasch of the Lord draws near! In our preparation for Easter, God in his providence offers us each year the season of Lent as a “sacramental sign of our conversion”.[1] Lent summons us, […]

  • History

    源流: 戰前香港辦學團體的歷史 1841年,羅馬天主教會在香港島設立傳教區,安排西方傳教士由澳門來港照顧當時駐港英軍的牧靈需要。傳教士除了提供牧靈服務外,也開設孤兒院和義學照顧本地窮困的孩子,並早於1843年開辦了第一所中國男童學校。1848年,法國沙爾德聖保祿修女到港,先成立聖童之家(今稱聖保祿幼兒園),照顧孤兒,其後於1854年開辦法國傳道會學校(即聖保祿學校的前身)。1860年,意大利嘉諾撒仁愛修會修女抵港,同年開辦意大利修院學校(即嘉諾撒聖心書院的前身)。1875年,法國喇沙會修士到港接管西環感化院及救世主書院(1864年成立),並把後者易名為聖若瑟書院。該會隨後於1932年創立喇沙書院。美國瑪利諾女修會則在1925年創辦瑪利諾修院學校;該校最初是一所幼稚園。 1919年,徐仁壽先生成立華仁書院,為香港第一所由華人管理的英文中學。1932年,該校交由愛爾蘭耶穌會神父管理。1922年,本地第一個華人修會耶穌寶血女修會成立,翌年創辦了德貞學校,並在1938年增設幼稚園及中學部。由於當時急須提倡女子教育,中學部只收女生,命名為「德貞女子中學」。 1924年,設於西貢聖心堂內的鄉村私塾遷進新校舍,成為第一間天主教教區學校。學校設兩部,中文部沿用舊名─崇真學校,英文部定名聖若瑟英文書院。 天主教會是在港首設工藝課程的辦學團體。1927年,意大利鮑思高慈幼會傳教士應邀從澳門來港接辦聖類斯工藝學校(即聖類斯中學前身),教授各種工藝技術。1935年,由四位本地華人領袖帶領籌備的香港仔兒童工藝學院(今為香港仔工業學校) 啟用。該校一直由慈幼會管理。 1941年聖誕日,日軍佔據了香港,所有學校停課。1942年,部分華人學校獲當局許可復課,其中包括德貞小學和灣仔嘉諾撒聖嬰小學。據1943年天主教會的教務統計,共有13間天主教中、小學復課,約佔當年全港學校三分之一。日治時期,大部份神父、修女都被扣留、軟禁或被迫離港,天主教資產也被日軍大規模的破壞或接收。在艱辛的環境下,有些修女出外打工或種菜,甚至賣掉教會資產,以維持孤兒院和學校的運作。 破立:戰後香港辦學團體的發展 1945年香港光復後,學校紛紛復課。寶血女修會立即擴充九龍德貞中、小學的校務,並在灣仔增設德貞第二女子中學(即現今的寶血女子中學)。同時也有海外及內地修會來港辦學。由於教育經費日漸增加,多數天主教學校都接受政府財政支援及監管,成為補助或津貼學校。 戰後初期,香港教區有感當時教會所辦的中學多側重英文中學,故在1948年將堅道校舍許予南華中學,作為教會一所有規模的中文中學。其後更陸續成立多所由本地華人管理的「教區學校」。 天主教會的教育工作隨着社會的需要走向多元化。1951年,善牧會修女來港設立收容院及學校,專責照顧有特別困難的少女。1964年,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開辦的孤兒院轉為日間托兒所。1997年,教區為內地新移民學童開辦夜校及其他訓練計劃,幫助他們投入主流學校。2001年,教區率先為「無証兒童」提供上課安排。2011年,耶穌會擬開辦本港首間提供博雅教育的天主教大學,向政府申請粉嶺皇后山用地。 此外,香港教區於1953年創立香港明愛,統籌教區各類社會福利工作,其教育服務包括學前教育、特殊教育、職業訓練,還有社區及高等教育服務。2011年,明愛徐誠斌學院獲准易名為明愛專上學院,並開辦學士學位課程 。 2011年8月為止,本港共有119間修會學校(分別由25個修會團體主辦),99間由天主教教育事務處管理的教區學校,54間明愛學校,另有4間由信徒團體管理的學校,合共276間;學生總人數約19萬,教師總人數約1萬2千。 教育傳承 天主教學校以耶穌基督教導的「愛、寬恕和服務」的精神為辦學宗旨。它們透過「倫理宗教科」,以及非正式課程,包括聖言分享、禮儀、祈禱、音樂、靈修等,培養學生的靈性修養,同時,積極發展全人教育,帶領學生投入社會服務,關懷弱勢社群,培育他們建立「信、望、愛」的人生觀,以達致一個身、心、靈健康穩固的人生。 天主教在港辦學已有170年歷史,香港天主教教區檔案處致力保存與辦學歷史有關的檔案,部份學校如嘉諾撒聖心書院、瑪利諾修會學校(小學部) 及喇沙書院等亦建立文物廊,讓天主教辦學歷史承傳下來。

  •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Sponsoring Bodies of Catholic Schools in Hong Kong
  •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for the Promotion of Catholic Education in Hong Kong
  • Our Logo

    The Catholic Education Office logo which bears the Chinese character “Man” (人)symbolizes the holistic education (developing the total personality of man) which Catholic Schools aim to provide. The lines interwoven exhibit unity and shared responsibility among Catholic educators. The basic colours of the triangle, apart from denoting the unity and power of the Holy Trin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