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2024年四旬期文告
  • 教宗方濟各2024年四旬期文告

    天主帶領我們穿過荒漠,走向自由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當我們的天主顯示祂自己時,祂給我們的信息,始終是傳達自由:「我是上主你的天主,是我領你出了埃及地、奴隸之所」(出廿2)。這是天主在西奈山上頒給梅瑟的十誡中第一句話。聽到這話的人,都很熟悉天主所說有關出埃及的話:他們體驗到那仍然重重地壓在身上的重擔。在曠野裡,他們領受了「十句話」作為通向自由的大道。我們稱其為「十誡」,並強調天主藉著愛的力量來教育祂的子民去追求自由。那是一個艱困的召叫,它並不立即應驗;必須是旅途的一部分,因為要在旅途中逐漸成熟。正如曠野中的以色列人仍然依戀著埃及──常常渴望過去,埋怨天主和梅瑟──今天,天主的子民仍然依附著一種壓迫性的奴役,而那本是他們應該拋下的。當我們感到絕望、生命在漫無目的地漂泊,像在荒漠中一樣,沒有應許之地時,我們會明白這是多麼真實。四旬期正是恩寵的時期,在這時期中──用先知歐瑟亞的話──荒漠能再次成為我們初戀的地方(參閱:歐二16~17)。天主教育祂的子民,使我們能脫離奴役,經歷從死亡到生命的逾越。天主好像一個新郎,再一次將我們吸引,俯首帖耳向我們的心靈訴說祂愛的話語。 脫離奴役走向自由,並不是抽象的旅程。如果我們要讓四旬期的慶典變得具體,第一步就是渴望能張開雙眼,看清現實。當上主從燃燒的荊棘叢中叫喚梅瑟時,就立即顯示出祂是一個能看見、更能聽見的天主:「我看見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痛苦,聽見他們因工頭的壓迫而發出的哀號;所以我要下去挽救百姓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離開那地方,到一個美麗寬闊的地方,流奶流蜜的地方」(出三7~8)。今天,許多受壓迫的弟兄姊妹的哀號聲也上達天廷。讓我們問自己:那哀號聲也傳到我們這裡來嗎?它是否打動我們的心?它是否觸動我們?太多事情讓我們彼此疏遠,剝奪了那從起初就把我們聯繫在一起的兄弟情誼。 在訪問蘭佩杜薩島(Lampedusa)期間,為了反制全球性的冷漠,我問了兩個令人越來越感到迫切的問題:「你在哪裡?」(創三9)以及「你的兄弟在哪裡?」(參與:創四9)。如果我們再次聆聽那兩個問題就會明白,即使是今天,我們仍在法老王的掌控之下,那麼,我們的四旬期之旅就會十分具體。法老王的掌控使我們感到疲憊和冷漠,是這種生活發展的模式使我們分裂,也奪取了我們的未來。大地、空氣和水都受到汙染,我們的心靈也是如此。的確,洗禮開啟了我們的解放過程,然而,在我們內仍存留著一股無法解釋的對奴役的渴望。那是對熟悉事物的安全感所產生的吸引力,卻以我們的自由為代價。 我想與你們分享在出谷紀的記載中一個很重要的細節:那就是天主看見、被觸動,並帶給我們自由;以色列人並未作此要求。法老王壓制了夢想,封鎖了天堂的景象,使人以為這個世界──人類尊嚴受踐踏,真正的情誼被拒絕──永遠不會改變。他把一切都與他本身捆綁在一起。讓我們問自己:我想要一個新的世界嗎?我是否願意不再妥協,擺脫舊的世界?我的許多主教兄弟和眾多為和平與正義而努力的人的見證,越來越使我深信,我們必須揭露世界上缺少希望,指的是夢想受抑制,而哀號聲被噤聲,再無法直達天廷並打動天主。「缺少希望」就像在荒漠中的以色列對以前那種奴役的懷念,阻擋以色列前進。「出離埃及」是可以被中斷的:試想,人類已來到普世兄弟情誼的門檻,而科技、文化和法律的發展已能保障所有人的尊嚴,但又該如何解釋人們至今仍然還在不平等和衝突的黑暗中摸索呢? 天主並沒有對我們厭倦,祂要我們以迎接大節慶的心情來迎接四旬期,並提醒我們:「我是上主你的天主,是我領你出了埃及地、奴隸之所」(出廿2)。四旬期是一個悔改的時期,是自由的時刻。在每年四旬期第一主日,我們會回想起耶穌自己被聖神驅使朝曠野裡去,要讓祂在自由意志下接受試探。一連四十天,祂──道成肉身之子,會站立在我們面前,並與我們同在。天主與法老王不同,天主不要臣服的子民,祂要的是兒女。曠野是可以讓我們的自由成熟的地方,使個人決定不再陷到奴役中。在四旬期裡,我們找到正義的新準則,也找到一個團體,可以一起走向一個尚未有人走過的道路。 然而,出谷紀和耶穌在曠野受試探,都讓我們看得很清楚,這表示會有一場奮鬥。天主的聲音說道:「祢是我的愛子」(谷一11),以及「除我之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出廿3),都遭到敵人及其謊言的反對。比法老王更令人恐懼的是,我們為自己設立的偶像:把那些偶像的聲音,誤認為是神在我們內心說話,要成為全能的,被所有人仰望,能掌控他人;每個人都能察覺到這樣的謊言是多麼誘人。這是一條許多人走過的道路。我們會依戀金錢,依戀某些計畫、想法或目標,依戀我們的地位、某個傳統,甚至依戀某些人。但他們不但不會讓我們進步,反而會令我們癱瘓。他們不會令我們相會,反而會製造衝突。然而,也有一種新的人類,渺小而謙卑的人,他們不會屈服於謊言的誘惑。崇拜偶像的人會變得像他們一樣,既瞎且聾啞又不能動(參閱:詠一一五5),神貧的人則坦誠且靈敏,這是一股善的力量,默不作聲,卻能治癒和支撐著這世界的存在。 這是行動的時候,而在四旬期內,「暫停」也是一種行動。停下來祈禱,好領受天主聖言;像撒瑪黎雅人一樣,在受傷的弟兄或姊妹前停下。愛天主與愛近人是同一種愛。「不可有別的神」(出廿3),就是指在天主的臨在中,在近人的血肉之軀旁停下。因此,祈禱、行愛德和齋戒並非三個沒有關連的行動,而是一貫的行動,是開放和空虛自我的行動,這樣我們就能抛棄那壓倒我們的偶像、禁錮我們的依戀。然後,我們萎縮和孤獨的心靈會恢復生機。所以,請放慢步伐,暫停一下!四旬期幫助我們重新發現生命中默觀的層面、新釋放的能量。在天主的臨在中,我們成為弟兄姊妹,彼此能更加體諒:我們找到的不再是威脅和敵人,而是旅途的夥伴和同行的人。這是天主的夢想,是我們脫離奴役後,所來到的應許之地。 這些年來,我們重新發現並持續培養教會的共議精神,這表示四旬期也是一個共同作決定的時刻──作一些反社會潮流的大大小小的決定,必能改變個人及整個社區的日常生活,例如:我們購買物品的方式、對受造界的關懷,以及盡力融入那些被忽視或輕視的人群。我請求每個基督徒團體這樣做:提供團體成員機會去重新思考他們的生活方式,撥空去省察他們在社會上的臨在方式,以及為改善社會作了哪些貢獻?如果我們基督徒的補贖與令耶穌難過的那種補贖類似,我們就有禍了!耶穌的話也是對我們說的:「幾時你們禁食,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面帶愁容;因為他們苦喪著臉,是為叫人看出他們禁食來」(瑪六16)。相反地,我們要從最小及最接近我們的人開始做起,要讓別人看到喜樂的面容,嗅到自由的氣味,並體驗到使萬物煥然一新的愛。這是每一個基督徒團體都能做到的。 只要這個四旬期成為一個悔改的時期,那麼,焦慮的人類會被喚醒,並留意到一股創意突然冒出、嶄新希望的光在閃爍。我願意重複去年夏天我在里斯本會見一群青年時所說的話:「你們要尋找和冒險,你們要尋找和冒險。在歷史上的這一時刻,我們面臨巨大的挑戰,聽見如此多人民痛苦的哀號聲。的確,我們正目睹著一場零星爆發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然而,讓我們鼓起勇氣來看我們的世界,不是在作瀕臨死亡的掙扎,而是正在分娩的痛苦中,不是終結,而是歷史上一個新的偉大篇章的開始。我們需要有作此想法的勇氣」(在葡萄牙天主教大學向學生致詞,2023年8月3日)。這就是悔改的勇氣──脫離奴役的勇氣。因為「信德」與「愛德」需要手牽著「望德」這個小女孩。她倆教她學會走路,而她同時也引領她倆前行。1 我在此給予各位我的降福,也祝福你們的四旬期之旅。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3年12月3日,將臨期第一主日 (台灣明愛會 恭譯) 1 參閱:夏爾.沛吉,《望德的神祕大門》(CHARLES PÉGUY, The Portal of the Mystery of Hope),17~19頁。

  • 2024年四旬期牧函及影片

    同行的夥伴 YouTube 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OSe4v6vy18 主內親愛的姊妹兄弟: 我們再次踏進了四旬期的門檻,這個在進入主逾越奧蹟的悲傷與喜樂之前、為靈性作準備的時期。悲傷,因為我們黑暗的人性未能全心擁抱天主——天主真實的一面。主透過受難和死亡,來喚醒我們要覺知天主震憾人心的愛。喜樂,因為天主沒有放棄我們。天主終於戰勝了邪惡的王牌、即死亡本身,粉碎了它的力量,並透過天主子的復活,把我們從永恆的詛咒中釋放出來。 當我們說主的逾越奧跡是生命戰勝死亡時,這也意味著,奧跡本身就是慈悲的愛戰勝了冷漠。在我們去細看社會及當中不同架構時,會看到甚麼?我相信可看到人性的美善和受造界的光輝。但我們同時也可看到個人主義的孤獨,以及大自然環境因我們自私的利己主義而受傷流血。 在推展一個共議同行的教會時,我們蒙召叫,要從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皈依到共議同行的境況,在這個境況中,我們學習互相陪伴,去完成天主託付給我們作為團體的使命、去共同分辨聖神的引領,在我們各自的處境中去實踐天主救贖的使命。 聖神是合一的神,所以我們相信,因著我們的使命也是源自天主的使命,縱然大家有不同的進路,但都會彰顯那些出自上主、相同的慈愛和對合一的渴望。舉例說,若我們在四旬期受聖神感動而採納了不同的補贖方式,那麼這些補贖對整個團體有何助益,而不僅是我們自己的靈性得益? 我們可以考慮陪伴以下五個目標類別,以展現天主的慈愛。當然,具體方式取決於我們的實際情況和能力。我們不必陪伴全部五個類別,而是辨別出一至兩個,讓我們能夠有質素地陪伴他們。這五個類別分別是精神健康受困擾的人、青少年、流離失所者、善意的人,以及受造界。 目前香港面對的其一主要課題是精神健康。據了解,抑鬱症是香港以至世界各地最常見的精神病。有研究顯示,香港有超過三十萬人患有抑鬱症。其他本地研究發現,截至2022年,香港有四分之一的六至十七歲兒童和青少年患有最少一種心理健康問題,有些人更同時患有兩至三種精神病。當我們與患抑鬱症的兒少同行時,能否幫助他們學習去把憂慮交託給天主、信任天主會看顧他們 ?「將你們的一切掛慮都託給他,因為他必關照你們。」(伯多祿前書 5:7)。 從以上資料可見,兒童和青少年迫切需要同理心的理解和忠誠的相伴。他們並不是我們的問題,而是我們的希望和未來。然而,應該由他們去創造自己的未來、這某程度上亦是我們的未來。我們的其中一個角色是陪伴他們,與他們分享如何辨別、並懷著信心和希望去跟隨天主的指引。此外,我們要知道,自己到了晚年時也需要他們的陪伴。因此,「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加福音 6:31) 另一個需要我們陪伴同的無聲群體是流離失所人士,他們因敵對或危及生命的外在環境而被迫離開家園或常居地。其中一些流離失所者屬難民或尋求庇護人士。香港法律禁止他們從事有薪工作。要申請重新安置,即使成功、也可能要等上十年以上。當事人要面對著各種挑戰,例如財政、子女教育、要對不可知的將來存有希望、不安全感和社會孤獨感、遭犯罪集團剝削等等。作為在世的朝聖者,我們蒙召一起走向今生以後的新家園。 「因為我們在此沒有常存的城邑,而是尋求那將來的城邑。」(希伯來書13:14)。 感謝天主,不少善心人士為了社會可享有更美好的未來而作出貢獻。他們有著不同視野,採納不同信仰傳統的途徑、當中亦有人沒有宗教信仰,但他們都願意分擔我們的關注。 我們都明白,孤軍作戰的善意力量非常有限。但當心懷善意的人聚集並合作起來,便會產生協同效應,集體的聲音會變得更加強大。 「為此,我們行善不要厭倦;如果不鬆懈,到了適當的時節,必可收穫。」(迦拉達書 6:9)。 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我們人類也不能倖免於受造界的困境。回看愈來愈令人困擾的炎夏高溫和極端天氣,以及食物鏈內日益嚴重的污染。假如我們繼續忽視對大自然的破壞,不與天主的受造界同行,這就是咒詛後代要他們在地獄般的世界中生活。但如果我們願意踏上「生態皈依」之旅,給大自然一個良好的療癒空間,就有機會為後世提供宜居的生活環境。要相信上主之神的創造力啊! (參考聖詠 104:30a)。 2025年禧年以「希望的朝聖者」為主題,今年2024年則訂為「祈禱年」。我們應教宗邀請,以主禱文作為今年的焦點,為希望的禧年做好準備。 我們透過主禱文祈求天主(天父)的國度來臨,「和平、正義與愛」是這國度的特質。因此,當我們的內心和世界經驗到這些天國的特質時,自然就會抱有希望。當我們天主子民與上述五類人士及眾生同行時,天主的國度便會植根於我們的內心和世界裡。 父啊,願你的國來臨。教導我們謙卑而又忠信地,與患精神病的、年輕的、流離失所的、心懷善意的的姊妹兄弟,以及受造界同行。亞孟。 +周守仁樞機

  • 天主教學校表現指標 2024 先導學校 網上簡介會錄影
  • 2024年 教區學校校監、校董及校長朝聖團 – 聖保祿之旅(第二輪報名)
  • 2024-25年度 中一自行分配學額
  • 2024 教區學校校監及校長朝聖團 – 聖保祿之旅
  • 有關2024年8月31日任期屆滿的「辦學團體校董」續任安排
  • 2023-2024年度 教區學校第二次校監專業交流會議
  • 2024-2025 Principal Recruitment Folder (PRI)_1st Interview_2nd Interview_20 Jan 2024
  • 「天主教學校表現指標」2024先導學校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