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實用的指示
  • 第六章 實用的指示

    檢討了天主教學校所遇到的種種困難後,現在我們要為這些學校的工作人員及負責人提出一些實際可行的方法。我們將分別下列較重大的問題:即學校的組織與計劃,確立學校的天主教特性,獻身於學校傳教工作的修會會士、傳教區的天主教學校、教師的牧靈培育、專業組織、經濟問題等。 第一節 天主教學校的組織與計劃 天主教教育是根據梵二大公會議所宣佈的有關聖統與從事傳教工作者之間共同合作的原則。基於這項參與及共同負責的原則,各個依照不同條件組合的教育團體,對於有關天主教學校的決策及執行上應聯合一致 (二十一)。最重要的是在計劃的階段,和實施一項具體的計劃時,應該運用大公會議所提出的原則。各種職務是按輔助原則來委任。同時教會當局,也應依照輔助原則尊重在學校及教育上具有特殊專長的人才。的確「傳教事業是所有信徒,無論是聖職人員或是教友共有的權利和義務,在興建教會的大業上,教友也有他們專長。」(二十二)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宣佈的這項原則,尤其適用於天主教學校的傳教工作,因為學校能把教學與宗教教育密切地結合到具體的專業活動內。在學校中,教友特殊使命得以實行,這項使命因「目前人類生活在許多方面的獨立發展而更見迫切。然而這種原屬合理的發展,却往往脫離了倫理和宗教學校的影響,以致為基督徒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危機。」(二十三) 況且,教友參與天主教學校的工作,是邀請他們「與主教的傳教工作更密切的合作」,(二十四) 同時在講授要理及一般的宗教教育各方面,盡可能的幫助學生在文化與信仰,信仰與生活上達成整合。因此天主教學校的傳教使命,可說是主教「委託」的傳教事業。(二十五) 此種委託的基本因素是「與聖神所選派,並管理天主教會的聖統階層取得聯繫。」(二十六) 這聯繫特別表達在整個牧靈計劃上。「在整個教區,或在教區某些區內的各種傳教工作,應該在主教督導下,盡量相互協調與密切聯繫。因此一切的行動或組織,無論是在教理教學、傳教、慈善、社會、家庭、教育及其他有關牧靈的計劃,都必須有所協調。使教區的團結更為明顯。」(二十七) 顯然這是天主教學校必須具備的態度,因為在傳教工作上更「需要聖職人員、修會會士和教友各方面的協調與合作。」(二十八) 第二節 確立學校的天主教特性 以下是確保天主教學校特性的辦法。一方面,主教的職權是注意天主教學校內宗教教育須合乎正統,以及遵守教會的倫理思想。另一方面,整個教育團體的任務是實際上確保具備基督化教育的環境。這項責任主要是針對將子女託付給教會學校的基督徒父母而言。他們並不因而免掉本人應給予子女宗教教育的責任。他們仍然有義務與學校積極合作,亦即支持學校的教育工作,並利用提供予家長參與學校工作的結構,確保學校忠實地保持基督化教育的原則。此外,教師的職責也同樣的重要。教師應維護並發展天主教學校的特殊使命,尤其注重到使生活與教學能表達出特有的宗教氣氛。當天主教學校遭遇到有關它真正特性的困難及衝突時,聖統也應該有權干預。 第三節 獻身於學校傳教工作的修會會士 某些以學校傳教工作為宗旨而創立的修會團體,因著社會和政治的變遷,後來放棄了學校的工作,而獻身於其他的傳教工作。這個事實帶來了一些困難。有些修會放棄學校的工作,是為了使他們的生活與使命配合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勸諭,並合乎起初創會的精神。 對某些反對以教育來傳教的論點,我們有必要重新加以評估。有人認為他們選擇了一項「更直接」的傳教工作 (二十九),而忘記了學校教育工作的崇高及傳教的價值。(三十) 有些人則認為影響個人比影響團體更重要,個人單獨的工作也較團體性的工作更重要。無論如何,在教育界中,團體性的傳教工作能得到的益處,是無須證明的。有時候放棄天主教學校,是因為在追求某些客觀的目標時,遭到相當大的挫敗。如果這是事實的話,我們就應當重新徹底的審定整個學校的領導方式,提醒每位嘗試從事教育工作者,必須謙遜,懷著希望,並堅信他的工作是不能按照適用於其他職業的唯理標準來評定的。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必須對學校的傳教工作重新的評價時,地方教會應牢記上述對整個牧靈工作的指示,並對任何改變傳教方式之議,負起責任審定其是否適當或是否有些需要。(三十一) 第四節 傳教區的天主教學校 天主教學校的傳教工作若在傳教區,就更具重要性。在仍需依賴外國傳教士的新興教會內,天主教學校的影響力大致上視其適應當地需要的能力。但必須確實表現出它是屬於地方及該國家的天主教團體,並且樂意合作貢獻力量。若在某些國家,基督徒團體尚在起步階段,並且沒有能力擔負起學校自身的責任,主教就必須暫時負起這個責任。但學校必須努力逐漸達成以上概要列出的與天主教學校組織有關的目標。(三十二) 第五節 教師的牧靈培育 教師的見證及言行是顯示天主教學校特性最重要的一環。因此絕對必須利用某些合適的牧靈學習,作持續的進修。這項對教師信仰生活的培育,必須針對於鼓勵教師能在課堂上為基督作見證,和探討他們特殊的傳教工作的一些問題,尤其是有關基督徒的世界觀與教育觀,以及依照福音原則的教學技巧。因此可以召開全國的和國際性的教師會議,以及各級教育機構的集會。 以維護從事教育工作者利益為目的專業組織,與天主教學校的特殊使命不可分割。學校有關人員的權利應受到絕對公正的保護。但是,不管物質利益是否可能蒙受損害,或任何社會及倫理的狀況是否會影響到教師們的專業發展,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對此事有特別指示:「教友們要學習分辨何者為教會成員所應有的權利與義務,何者為普通社會公民所應有的權利與義務。教友們要設法把這兩種身份所產生的權利與義務,和諧地協調起來。切記在任何現世事物上,都要受基督化的意識領導。」(三十三) 而且,「連在從事世俗事務時,教友們也可以且應該進行使世界福音化的高尚工作。」(三十四)因此,為維護教師,父母及學生權利所設立的特別組織,不能忽略天主教學校的特殊使命,是為青年提供基督化教育的服務。「教友兼為信徒及公民,應當恒常地屬於一個基督化的意識領導之下。」(三十五) 根據前面所說,這些專業組織除了關心會員的權利外,還應注意到他們在天主教學校特殊的傳教工作中所擔負的責任。教友老師既然自由接受學校的職務,就必須尊重其特性,並在負責人的領導下,積極予以支持。 第六節 天主教學校的經濟狀況 從經濟情況而言,許多天主教學校的地位已有改善;在某些國家中情形十分良好。這種情況的轉變,顯示許多政府已重視到多元學校制度的利益與必要性,因為多元制度在單一的公立制度之外為人們提供選擇的機會。最初,天主教學校接受了官方各種補助,通常純屬自由資助性質,繼而開始簽訂協議、合約、合同等,以保障天主教學校能擁有其特殊的地位,及妥善地履行其職務的能力。天主教學校也多少藉著與國家制度的配合,而獲得與公立學校類似的經濟和法律地位。 以上所提各種協議的達成,一方面因各國政府積極的幫助而實現,他們認可了天主教學校對大眾的服務。另一方面也靠全國主教和教友團體的決心。這些解決方法,對某些國家的天主教學校負責人而言,是一種鼓勵。因為當地教會團體仍需擔負極其龐大的經費,以繼續維持非常重要的天主教學校網。在教友致力於改善學校所屢次遭到的不合理待遇時,應該使他們確信,他們不但幫助供給每個孩子獲得尊重他完整發展的教育,而且他們也保障教學的自由,並保障父母在為子女選擇符合他們要求的教育方式方面應享有的合法權利。

  • 第四章 天主教學校的教育工作

    第一節 天主教學校的特性 以上是由「學校」的觀點說明了天主教學校的特性,現在我們可以檢討它的「公教性」,也就是學校與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基督徒人生觀之間的關係。 基督是天主教學校整個教育事業的根基。祂的啟示帶給了生活新的意義,並協助人依照福音引導他的思想、行動及意志,並以真福八端作為生活的規範。如果學校團體的所有成員都依基督的觀點生活,學校便成了「天主教學校」。這樣,既把福音的原則作為內在的動機和最終的目標,那末福音原則就成為教育的規範。 為此,天主教學校投身於整個人的發展工作,因為所有人的價值觀念都在完人基督身上找到滿全與合一。這也就是學校中天主教特有的本質。天主教學校為了完成其服務一切人類的特殊使命,有責任根據人的合法權益培養人性的價值觀念,而此種責任是來自於基督。基督提昇人性,使人類生命獲得意義,祂是天主教學校推荐給學生的楷模。 一如其他學校,天主教學校的宗旨是批判性的傳播人類文化,以及個人的完整培育。它之所以走向這一目標,是受基督徒對現實觀點的指示,「透過這觀點,我們的文化遺產,在整個人的天職中佔有卓越的地位。」(十) 基於人類為基督所救贖的事實,天主教學校著重在基督徒身上,培養某些使人能在基督內度新生活的德行,並幫助他在建立天主國度的工作上,善盡自己的本份。 上述的前提指出天主教學校的職責及內涵。它的工作基本上是文化與信仰的綜合,以及信仰與生活的綜合。前者的達成,是藉福音的光照,使人類各方面的知識透過所授課程得以融會貫通;後者是經由基督徒固有德行的增長而達成。 第二節 信仰與文化的整合 在幫助學生們經由教學的媒介達到信仰與文化的整合時,天主教學校深覺知識本身的價值,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放棄傳授知識的正確目標。 每一科目都應當按照它特有的教學方法來講授。如果將各學科視為信仰的附屬品,或作為講授如何為宗教辯護的有利工具,那都是錯誤的。各項科目促使學生吸收技能、知識、理性探討的方法,以及對於倫理、社會應有的態度。這一切都是為了幫助他們發展人格,並引導他們在社會團體中成為積極的一員。學科的目的,不僅是獲取知識,更是獲得各種價值觀念與發掘真理。 既然天主教學校的教育使命如此廣闊,這對教師利用信仰方面的資料,加深學生的信仰,並充實及光照他們的人文知識是很有利的。雖然在教學中,有這樣多機會使學生受信仰的深入認識所啟發,但天主教教育仍承認專門的學術對於發展成熟的基督徒,具積極有效的貢獻。教師能夠培育學生們的心智,並引導他們那已受人類文化所滋養的人格,對基督作出更完整的奉獻。 學校認為人類的知識是有待發掘的真理。當學科是由一位有學識而又不斷追求真理的人所教授,在這種意義下,這些學科已被基督化了。發現並認識到真理,導引人發現永恒真理的本身。一位充滿基督徒的智慧,對任教的課程又能有充份準備的教師,他能做到的,遠超乎他在教學中能傳達予學生的,遠超過他所說的,他導引學生超越文字而進入永恒的真理。 人類的文化遺產,除了真理的特殊範圍外,還包括其他的價值。當一位教友老師幫助學生去理解、欣賞並吸收這些價值觀念時,就是在領導他們走向永恒的實體界。這項行動引導學生認識一切知識的永恆泉源 - 造物真主,加強了促使信仰成長的教育的重要性。 為了實現天主教學校的特殊宗旨而從事學校工作的人,遠較教學材料或教學的方法更為重要。因此,基督的訊息,藉著教育潛移默化的功用而傳達到學生,絕大部份要靠教師。唯有先透過教師本身信仰與生活的整合,才能進一步達到文化與信仰整合的目的。教師們被邀從事如此崇高的職責,要求他們藉著效法唯一的導師 - 基督,不但以言語,更以他們的行為來啟發基督的訊息。這就是一所充滿基督精神的學校,與那些僅將宗教視為一門學術的學校截然不同的地方。 第三節 信仰與生活的整合 教學的基本目的是吸收客觀的價值,當我們存著牧靈的宗旨去教學時,不能以信仰與文化的整合為滿足,而要引導學生達到個人的信仰與生活的整合。 天主教學校的特殊任務是給予學生完整的基督徒教育。因為必須補充家庭與社會之不足 ,學校的這項工作在今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我們知道,直到學生能夠完全翕合於天主對他們的期望之前,個人信仰與生活的整合,是他們一生皈依歷程中的一部份。我們必須教導青年能與天主分享他們個人的生命。他們要克服個人主義,並在信仰的光照下,發掘出他們在團體間有責任感地與他人相處的特殊使命。基督徒生活的典範,吸引他們在弟兄身上服侍天主,並努力使世界成為人們生活的更美好的居所。 天主教學校應當教導學生在宇宙的聲音中,辨認出它所啟示的造物主,並在科學的進展中,幫助學生更認識天主,也更認識人。在學校的日常生活裏,學生必須覺得,他是被召喚以他的行為,作天主愛的活見證,而且,他也是救恩歷史的一部分,這救恩史的目標是世界的救主基督。 由於知道聖洗本身並不使人成為基督徒 - 必須依照福音精神生活與行動 - 天主教學校嘗試在自己的團體中造成一種氣氛 (十二),以協助學生的信仰日趨成熟,並實踐洗禮所賦予的責任。 天主教學校要優先地藉著基督教義,逐步培養學生的良知,修成基本而恒久的德行,尤其是超性之德,特別是愛德,因為愛德可說是賞賜生命的精神,它使具有德行的人,轉變為基督的人。因此,基督是教育的中心,基督徒生活的典範。由於基督,天主教的教育與其他的教育不同,因為其他一般教育只限於陶治成人。可是,我們的職責是培育基督化的人,並藉教誨及見證,向非基督徒顯示一些超乎人的理智所能認識的基督的奧秘。(十三) 天主教學校應與教會其他團體 (如家庭、堂區、基督徒團體、青年會等) 密切合作。而且我們也不應該忽略其他方面的社會活動。這些活動往往可以提供某些知識來源,且在各方面具有教育的影響力。除了所謂的「平行學校」,學校本身是一主動的力量,藉著有系統地培養學生的判斷力,使他們達到自制的能力 (十四),並使他們對社會傳播工具所帶給他們的一切,有自由而謹慎選擇的能力。我們必須教導學生,以批判和個人的分析 (十五),來面對這些事物,吸取有益的,進而整合到基督化的人性文化中去。 第四節 宗教教育 既然學校的特殊使命,是在信仰的光照下,從事批判性的系統化的文化傳遞,並藉著文化與信仰的整合及信仰與生活的整合,發揚基督徒的德行。故此,天主教學校深知根據教會的訓示而從事福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的確,福音教育工作是教育過程中的基本要素,因為它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選擇一種負責而適當的生活方式。 我們不必對在學校中教授宗教課的整個問題作研討,但我們必須強調,教授宗教不只限於學校課程內的「宗教課」,而必須明確地,以及有系統地教給學生,以避免在學生的心靈內,造成對於一般的知識及宗教知識之間可能產生的曲解。宗教課與其他課程的基本差異,在於它的目標不只是理性上的贊同宗教真理,而是把整個人完全奉獻給基督。 大家都認為教授要理的適當場所是家庭,並由其他基督徒團體,特別是堂區的協助進行。然而對天主教學校中的要理教授的重要性與需要,強調得還不夠,因為在學校中,青年們學習如何在信仰中趨向成熟。 天主教學校必須隨時注意有關兒童心理學、教育學、尤其是教理學等現代知識的發展,並要特別配合教會當局的指示。學校應盡一切力量幫助教會達成教授教理的使命,且盡可能的延聘資歷最佳的宗教老師。 第五節 天主教學校是基督徒團體的教育中心 基於上述理由,天主教學校應顯示出是「願意在教育上表達基督宗教價值的人們的集會處」。天主教學校應比其他任何團體,更以傳揚生活的價值為目標。它的工作是為了增進與基督的信仰關係,而一切價值都在基督內獲得滿全。然而信仰能得到滋養,主要是藉著與那些以生活作見證者的交往而達成。事實上,基督徒的信德是在一個團體內產生並成長的。 天主教學校的團體性之所以十分重要,是由於信仰的因素,而不單只由於與其他學校同具有的來自人性的社會性因素及教育過程的因素。故此,天主教學校單靠本身的力量無法充份的實現其教育職責。它必須經常由生命的泉源 - 在聖經、聖傳,尤其在禮儀和聖事傳統中,以及為聖言作見證的過去和現在的人民的生活所表達的基督救世聖言中,獲得滋養與鼓勵。 若天主教學校不經常依循福音的指示,並時時與基督交往,勢必失去其宗旨。它由基督身上獲得教育上所需的一切活力,因此,「在學校團體中,造成充滿福音精神的自由與愛的氣氛」(十六)。在這樣的環境裏,學生能及早體驗到人性尊嚴的價值,甚至在他們還沒有知道其定義之前。為此,天主教學校忠於天主及人類的呼求,對于人的真正解放能有所貢獻,換言之,助人達到其終向,使他成為一個有意識地與天主交談的人,並成為一個天主所喜愛的人。 「這簡單的教義,是存在性的,基督宗教的形而上學的基石」(十七)。它也是天主教學校教育工作的基礎。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使人們能爭取到更大的權力,而是為幫助人們面對人、事、物的時候能有更大的瞭解與共融。知識不是為了求取物質的財富與達到成功的手段,而是一種召叫,為的是服務他人,對他人負責。 第六節 天主教學校中教育過程的其他方面 無論天主教教會團體是否透過教會學校來培養青年的信仰,天主教學校就其本身而言,就不該是分裂或傲慢自大的。它應促進與他人的合作與聯繫,而非著意表現與眾不同。它也應對眾人開放並尊重他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並願意分享人們的焦慮與願望,真正分享人們在這世界上的現在與未來之命運。 […]

  • 2018年四旬期牧函

    「活出四旬期的悔改(“Metanoia”)精神」 「應撕裂的,是你們的心,而不是你們的衣服;你們應歸向上主你們的天主 …… 」(岳二, 13) 基督內親愛的弟兄姐妹: 感謝我們的天父因著祂的美善和慈悲,賜給我恩寵,讓我能夠在四旬期與你們分享來自 我們主耶穌基督聖心的祝福和深深的喜樂。 1. 迎來春天的四旬期 今年四旬期首日「聖灰禮儀星期三」為二月十四日,適逢是中國農曆新年或「春節」開 始前兩天;而恰巧的是,四旬期的原文,本意是「春天」。 春天是萬物復蘇、萬象更新的季節。「來,我們回到上主那裡去……祂要來到我們中間, 有如秋雨,有如滋潤田地的春雨」(歐六,1, 3)。 四旬期提醒我們,特別是準備在復活節前夕領受聖洗聖事而獲新生的人,上主以我們的 名字召叫我們每一個。「我以你的名字召叫了你,你是我的」(依四十三,1)。 2. 「你們悔改,信從福音罷」! 主在約旦河裡受洗後,為了準備公開傳道,祂在曠野裡度過了四十天,禁食、祈禱、 「受撒殫的試探」(谷一,9-13)。祂其後來到加里肋亞,宣講說:「時期已滿,天主的國 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罷」(谷一,15)。 耶穌的這些話反映祂那迫切且持久的召叫,推動我們內心作出轉化歸依,在信仰中更新 的奇妙禮物。為能充分領悟到《希臘新約》「悔改」的真義,我們必須明白到「悔改」是一 項召叫,要求整個人──心神、思想和靈魂──作出徹底歸依、對我們主耶穌基督懷有信德,以 及忠於福音。「你們應全心歸向我」(岳二,12)。 歸依上主就是把整個心靈全交付予救 主慈悲。 3. 「應撕裂的,是你們的心, 而不是你們的衣服」(岳二,13) 先知岳厄爾提及我們與天主和近人的關係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真理,就是天主注視的是我 們的內心深處、我們的內在性情,而不只是外在表露出來的行動。再者,最樂於接納天主那 救贖恩寵的,是一顆「痛悔和謙卑的赤心」(詠五十一,19),而不是一顆尚待打破的鐵石 心腸。 如果我們懷著對罪的真摯悲痛,撕裂我們的心,並歸向那位「寬仁慈悲,遲於發怒,富 於慈愛,常懊悔降災」的上主(岳二,13),那麼,我們就能夠滿懷信心,期待天主履行諾 言:「我還要賜給你們一顆新心,在你們五內放上一種新的精神,從你們的肉身內取去鐵石 的心,給你們換上一顆血肉的心」(則三十六,26)。 只有懷著這樣的一顆新心和一種新精神,我們方能全心全意愛天主,並且彼此相愛,如 同基督愛了我們(參看若十三,34)。 4. 四旬期「祈禱、禁食和施捨」的體驗 在四旬期內,我們的祈禱不應只侷限於反覆誦念經文,而是要注入更濃更深的感情,與 上主一起前往耶路撒冷,踏上祂受難並死在十字架上的旅程。 就像聖神「催」耶穌到曠野裡去禁食和祈禱那樣(谷一,12),所以我們的祈禱也應當 充滿聖神──特別是當祈禱與齋戒和告解聖事連在一起時。只有聖神才能幫助我們體會到與主 基督相遇並跟隨祂的真正意義。 「齋戒」是為了提高我們對窮苦大眾的處境的關注,並且推動我們去幫助他們。依撒意 亞先知極力指出,「真正的齋戒」包含「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將食糧分給飢餓的人」、 「將無地容身的貧窮人領到自己的屋裡」、「見到赤身露體的人給他衣穿」等等(依五十八, 3-12)。 「施捨」是表達我們關心窮苦大眾的許多方式之一,可以是幫助個別有需要人士或支持 慈善事業。聖保祿表示「天主愛樂捐的人」,並繼而提醒我們要「多行各種善事」(格後九, 7-8)。他叮囑我們要記住耶穌說過的話:「施予比領受更為有福 […]

  • 附註

    (一) 在許多說明教育重要性的文件中,可特別參閱: 本篤十五世,一九一九年四月十日,Communes Litteras 宗座書函:AAS 11 (1919) p.172. 比約十一世,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Divini Illius Magistri 通諭:AAS 22 (1930) pp. 49-86. 比約十二世,一九四六年四月二十日,《對義大利公教進行會青年的訓詞》:Discorsi e Radiomessaggi VIII, pp. 53-57; 一九五一年九月十八日,《對法國家長的訓詞》:Discorsi e Radiomessagi XIII, pp. 241-245. 若望二十三世,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三十日,Divini Illius Magistri 通諭頒佈三十週年《廣播文告》:AAS, 52 (1960) pp. 57-59. 保祿六世,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三十日,《對 F.I.D.A.E. (教會直屬團體聯合會) 會員的訓詞》:Encicliche e Discorsi di Sua Santita Paolo VI, I, Roma, 1964, pp. 601-603. 另 請 再 參 閱 Acta […]

  • 第二章 天主教學校面臨的困難

    按照教會救援的使命,她認為天主教學校為其成員的完整培育,提供了卓越的環境,且同時為人類提供極重要的服務。然而教會也意識到,仍有諸多難題存在著,甚至某些人所提出的異議是涉及天主教學校的存在與作業的合法性。事實上,此一問題亦是所有的教育機構,在目前急遽變化的社會中,所面臨的許多問題之一。 第一節 對天主教學校所持的歧見 在有關天主教學校的爭論中,有幾項顯而易見的主要障礙及困難。假如我們願意將討論切合實際有關的情況,並且假如教師也願意努力的嘗試,將他們的工作儘量的適應現代世界的需要,則對以下天主教學校所遭遇的困難,當牢記在心。 首先由於許多教內與教外的人,對教友在現世社會中的角色具有錯誤的看法,因而反對建立天主教學校這一類的機構。除了教會成員可以做個人的見證外,他們不承認教會也可以透過各種機構做見證,諸如獻身於探尋真理及從事慈善工作的機構。 某些人士則表示,天主教學校利用人為的組織,來達到宗教和信仰的目的。天主教教育有時可能導致所謂「改教」的危險,傳授人們一些偏於一面的看法。這種情況只有當天主教教育人士誤解了天主教教育的本質與方式時,才會發生。完整的教育必然的包含著宗教的幅度。假如宗教能夠與一般的教育結合,那麼它對人格的各方面發展,是項有效的貢獻。 也有人認為,天主教學校已經過時。對它作為一種組織而言,在以往的時代中,它確實在教育上盡了相當重要的責任。但在今日,政府正逐漸承擔起教育重任之時,天主教學校就失去了固有的地位。事實上,當國家漸漸的控制了教育,並設立它自己所謂的中立與整體的教育制度後,那些因分享同一人生觀而自然興起的團體,就受到了威脅。面對這種情況,天主教學校依照教會成員的願望,繼續維持它的存在,俾供人們自由選擇。 在有些國家中,因著某些因素,使得天主教學校教育工作的對象,被限定在富有的社會階層。因此,造成了天主教學校在教育上帶給人們的一些社會與經濟歧視的印象。但是這種情況,只有當國家沒有考慮到在他們多元社會中容許不同學校存在的好處時,方會產生。這種短視給天主教學校增加了不少的困難。 類似上述的觀點,對天主教學校教育的成就產生了反對看法。有人指責天主教學校不懂得如何培養具有堅貞信仰,以身作則的基督徒,準備好負起自己在社會及政治生活上的責任。不過,任何教育事業都冒著失敗的危險。我們不因著表面,甚或實際的失敗喪氣,因為它對青年人的培育已有了不少的影響,況且教育的成效往往需要經過長期的觀察,才能見到。 在結束談論有關天主教學校所遭遇的歧見之前,我們應當了解目前在教育方面的工作,尤其是教會中的教育工作,是在怎樣的情況下進展的。在急遽變化的社會中,學校問題是每一個人關心的嚴重問題。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鼓勵我們,當以更開放的態度來面對各種問題。有些時候,這種開放的態度,在理論和實際上,曾被誤用。此外,在遇到遴選適當的人才及經濟的困難時,教會是否應照許多人所希望的,放棄原有在天主教學校內的傳教使命,而將力量集中於較有優先權,或更適於她棈神使命的直接傳揚福音的工作,抑或教會當以公立學校為其牧靈工作的唯一目標?採取此種途徑,不僅與梵二的指示背道而馳,而且也違背了教會的使命,及基督徒對她所抱的期望。以下我們將對此項事實再予強調。 第二節 今日學校的某些現象 為了要瞭解天主教學校真正的性質,我們不能把它從一般學校現存的廣泛問題中分割出來。除開一些主張「反學校制度」的論調外 - 此論調在今天是無足輕重的理論了 - 現代的社會試圖更強調學校的特殊作用:其社會性的意義(家長的參與、逐漸增強的民主化、機會均等);學校的趨向共同協調,甚至包括其他機構的教育工作;各國法定義務教育的延長。

  • 簡介

    香港天主教教區於1992年開始,於教區小學設立「學生輔導教師」(SGT)職位,負責推行小學學生輔導服務。由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助理、教區小學校長及專業輔導人員組成「小學學生輔導服務協調小組」。由2002至2003學年開始,政府將藉現有學生輔導教師/主任,以及新增的學生輔導服務津貼改善小學學生輔導服務。為進一步改善學生輔導服務,由2006至2007學年開始,學生輔導人手比率已改為1比1所18班或以上小學,或0.5比1所5至17班小學。在這比率下,現時教區有20位學生輔導教師及33位學生輔導人員推行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工作包括: (一)校本全方位輔導計劃(預防、補救及發展性活動) (二)學生輔導工作 (三)學生倫理、德育輔導或個人成長課程 (四)家長及教師支援及發展工作。 小學學生輔導服務旨為促進全校教職同工參與輔導,發展教師前線輔導者的角色,共同建構友愛及關顧的學校文化,並透過家校合作,推動家長教育,為學生營造一個互相接納、尊重和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充份發揮潛能,達致均衡的全人發展。

  • 「天主教學校領導」培訓課程 (小學 APSM 及幼稚園資深教師)

    為落實推行天主教教育的使命及提高教區學校在職學校人員的専業水平,以增強他們面對未來挑戰的能力,教區學校中央校董會繼續舉辦「天主教學校領導」培訓課程。有關課程是以天主教教育使命為核心,內容包括天主教教育信念與價值觀、領導知識及管理技巧。請各位校長推薦適合的教師參加,並於本年 2 月 4 日前先到網上表格http://www.catholic.edu.hk/eforms/PRI_KG_20160127 初步報名,並將申請表格寄交或傳真 2881-5960 予天主教教育事務處 葉助理。

  • 教宗方濟各2018年四旬期文告

    「由於罪惡的增加, 許多人的愛情必要冷淡。」 (瑪廿四 12)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主的逾越節又近了!在我們預備過復活節時,因著天主上智的安排,每年 給我們四旬 期,作為「我們悔改的聖事性標誌」1。四旬期召喚我們,叫 我們在整個生活中全心歸向上 主。 在這篇文告中,我願再次幫助整個教會,以喜樂的心並在真理中,重新體 驗此一恩寵 的時刻。我願以瑪竇福音中耶穌的話做為導引:「由於罪惡的 增加,許多人的愛情必要冷 淡。」(瑪廿四 12) 這段話出現在基督有關末世的訓導。耶穌講這話的時候,是在耶路撒冷的 橄欖山上, 吾主的受難在那裡即將開始。耶穌回答門徒的問題時,預言了 一個大磨難,且描述了一個 信友團體極易陷入的情境:在重大的考驗當中 ,假先知會令人誤入歧途,而福音的核心── 愛,在許多人心中會冷淡下 來。 假先知 讓我們聽聽這段福音章節,盡力去了解這些假先知會假扮成什麼。 他們會宛如「舞蛇人」那般,操縱人的感情,去奴役他人,把他們帶到他 們想要帶去 的地方。有多少天主的兒女被一時的享樂所迷惑,誤以為那是 真正的幸福!有多少男女鎮 日沉迷在發財夢中,那只會使他們成為財富和 薄利的奴隸。有多少人一輩子都相信他們只 需依靠自己,最後卻陷於孤單 之中! 假先知也彷彿「江湖郎中」,他們提供簡便而又迅速的療法來解除痛苦, 但很快就證 明完全無效。有多少年輕人受到毒品,或是受到各種有用則要 ,而無用即棄的關係、得來 容易的不義之財所吸引!又有更多人被困於純 是「虛擬」的世界――可馬上並直接建立各種 關係,但最後卻證明那些關 係都毫無意義!這些騙子叫賣一些沒有真正價值的東西,奪去 了人們最珍 貴的一切:尊嚴、自由以及愛人的能力。他們挑起我們的虛榮心,使我們 重視 外表,但最後卻愚弄我們。我們對此也不應感到驚訝。為了擾亂人心 ,魔鬼「既是撒謊者, 又是撒謊者的父親」(若八 44),常常以惡為善, 以虛假為真理。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 檢視自己的心,查看我們是否落入 這些假先知的謊言中。我們必須學習仔細觀察,透視事 物的表面,以認清 究竟是什麼會在我們心中留下良善且持久的印記,因為那才是來自天主, 且真正對我們有益的事。 […]

  • 導言

    『教育』與『文化』原屬兩個截然不同而又密切關連的範疇。本文探討『教育』與『文化』未來發展,是以『教育』作為重心,同時納入與教育相關的『文化』部份。   在1989年「邁向光輝的十年」牧函中,胡振中樞機指出:教育、牧民及社會服務同為香港天主教教會工作的三大支柱。百多年來香港天主教教會在教育貢獻有目共睹,教會仍會繼續積極推廣教育事務。   天主教教育的精神來自耶穌基督。耶穌本身便是人類偉大的教育家,祂以三年傳教時間,把本來平庸的漁夫和貪婪的稅吏薰陶感化。由此可見教育的精髓在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感染、傳授和教誨;其他有關設施、課程、學制等配套雖然重要,但也只是工具。天主教教育的理念根據天主教人生哲學的「整全概念」協助人成為完全的人,不但顧及社會、時代和文化的轉變,指引人的肉身生活,更教導人的精神生活。「因此,天主教學校既向現代的進步打開心胸,則自應引導學生致力促進地上社會的福利,並準備學生為拓展天主神國而服務,俾能實踐建設及使徒生活,而成為有益於人類社會的酵母。」(1)   根據2000年天主教手冊的統計數字:全港天主教學校共有323間。其中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直接開辦的有130間,由明愛機構辦的有49間,由各修會開辦的有138間,另有4間是由其他天主教信徒團體開辦,還有聖神修院神哲學院及聖經學院。學生總人數有289,391人,佔全港總學生人數30%,其中6.56%為天主教學生,教師總人數有11,645人,其中27.26%為天主教老師。天主教香港教區作為香港最大辦學團體,有責任對教育負起先知角色,促使教區學校與修會學校、明愛和信徒團體開辦的學校合力為社會的進步、天國的實現而服務。   在三十年前,已故徐誠斌主教召開了香港天主教教會歷史上首次教區會議(1969-71),以檢討教區事工,發揮第二屆梵蒂崗大公會議(梵二)精神;其中也有探討教育問題。會議所頒佈有關教育的文獻,一直以來,都被天主教辦學人士用作參考依據。三十年後的今天,適逢千禧,正是對天主教教育路向作出評估和修訂的時機。本屆教區會議「教育及文化」小組願藉此時機獻出一分力量,因應當前社會、家庭和學校種種急劇轉變的需要,也趁著現今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大趨勢,為天主教教育作一全面檢討。   在下面,我們先對香港現況及天主教教育工作作簡短分析。繼而陳述藉教育工作改造社會的鴻圖大志,包括對社會遠景所抱的「憧憬」及對作育英才所負的「使命」。最後,為貫徹「使命」及達成「憧憬」,提出一些改革及創新的具體建議。

  • 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

    (一) 名稱 (1) 本會定名為「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以下簡稱「本會」)。 (2) 凡由「天主教香港教區」(以下簡稱「教區」)主辦之各種程度之教育機構,均稱為「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以下簡稱「教區學校」)。 (3) 在本章程內,「主教」是指「教區主教」。   (二) 會址 本會之註冊地址為香港堅道二至八號C座二樓,天主教教育事務處。   (三) 宗旨 本會宗旨為: (1) 發揚福音精神,並促使會員學校在教育政策上謀求一致。 (2) 促進各校間密切之聯繫及合作。 (3) 舉辦活動,促進共融。   (四) 會員 凡教區學校均為本會會員,並按本會章第五條分組。   (五) 組織 (1) 會員分為下列三組: (a) 幼稚園組 :包括所有幼稚園 (b) 小學組 :包括所有小學 (c) 中學組 :包括所有中學 (2) 各組得自訂規章,惟須經主教批准,方可生效。   (六) 會員代表及其選舉權與投票權 (1) 每一教區學校均有兩代表席位,即由校監及校長代表出席本會會議。 (2) 每一代表均有選舉權及被選權。 (3) 每一代表均有一席投票權。若一入擔任多於一所學校的校監,亦只計算一票。   (七) 會長 (1) […]